恩格斯指出:"罗马的占领,在所有被征服的国家……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制不相符合。”据此可知,此时的罗马法
A. 完全抛弃了习惯法内容 B. 成为对外扩张的思想武器
C. 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色彩 D. 成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方式
公元前450年左右颁布的《十二铜表法》规定禁止平民与贵族通婚。此后,又有一系列法律被制定出来,如:公元前445年允许平民与贵族通婚的法案;公元前367年肯定平民出任执行官权力的法案;公元前287年确认平民大会的决议对全体公民具有的法律效力的法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B. 贵族失去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C. 平民在法律上的地位被逐渐提高 D.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基本法
公元前487年,执政官不再经过选举,而是由抽签产生,但只准第一、二等级任执政官的限制仍然有效。到公元前457年,公民大会决定可让第三等级公民任执政官,后来又扩大到第四等级,并一律由抽签产生。当时,这种做法
A. 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B. 为公民提供了广泛平等的参政机会
C. 有利于废除长期实行的财产等级制 D.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公元前451—450年,雅典通过了伯里克利所提议的法律,规定只有父母双方皆是雅典公民的人,才能成为雅典公民。从此以后,外邦人与雅典公民结婚所生的子女不能得到公民权。此项法律的颁布表明了
A. 雅典特权民主而非自然民主的事实 B. 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所产生的弊端
C. 雅典法律禁止其公民与外邦人结婚 D. 主权在民更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1577年,大学生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祖制,张居正应回原籍丁忧守制。年已十五岁的万历皇帝需要元辅不可或缺的襄助,决定以“夺情”而不以守制的先例予以慰留。虽然翰林院几十名官员以有悖伦理为由向张居正提出劝告,但张居正始终没有回家丁忧。这件事本质上反映了
A. 皇帝软弱无能使皇权帝落 B. 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
C. 专制皇权高度强化 D. 君主专制与传统伦理相冲突
谏议制度是监察制度的一部分,“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唐代的门下省具有谏议和封驳职能……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谏议制度能够从根本上限制皇权至上
B.唐代谏议制度对皇权不起作用
C.明清谏议机构消失是服务于皇权需要
D.明清监察制度对君臣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