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2年,一艘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遍游中国沿海要地,6月20日,该船进入吴淞,甚至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尽窥守军虚实。船上的一位传教士说:“如果我们是敌人,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上海等地的鸦片走私比较猖獗
B.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蓄谋已久
C.清政府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鸦片战争前夕的清军海防松弛
史学家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说:“(理学)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上述材料体现了
A. 汉代儒学吸收宗教思想的结果 B. 宋明理学世俗化的社会影响
C. 宋明理学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 D. 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据材料判断宋朝( )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商税总量超过农税
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商业发展不受监管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
A. 加强官僚政治 B. 削弱贵族集团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
A. 立足伦理注重规范 B. 强化尊卑等级关系
C. 依托传统关注人性 D. 提升民众道德水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二 孝文帝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颍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弟聘室,命长弟咸阳王禧聘故颍川太守陕西李辅女,次弟河南王干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乐女,次弟广阳王羽聘骠骑谘议参军颖阳郑平城女,次弟颖川王雍聘故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女,次弟始平王勰聘廷尉卿陕西李冲女,季弟北海王祥聘吏部郎中颖阳郑懿女。六个王妃中,除代郡穆明乐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一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
材料三 (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治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引自《魏书·高帝纪下》
材料四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亢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哪些理由?(2分)
(2)材料二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1分)此措施有什么作用?(2分)
(3)材料三、材料四中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2分)
(4)根据所学,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