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反映了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 GNP年增长 | 失业率 |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
1968~1972年 | 4.3% | 3.2% | 4.8% |
1973~1975年 | 2.4% | 5.3% | 9.4% |
A. 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 数字的变化与“新经济”有关
C. 导致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 D. 此后各国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德意志帝国议会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如银行法、专利权法、统一货币法、统一关税法等。这些法案的颁布和实施
A.为德意志实现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
B.促进了德意志经济的迅速发展
C.大大推动了德意志政治民主化进程
D.削弱了联邦议会在议会中的权力
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三款规定:“白昼不得杀害窃贼……除非窃贼携有防身武器;即使窃贼持有武器,如未使用并反击,亦不得将之杀害。即使窃贼抵拒,亦应先喊叫。”这一规定反映了罗马法( )
A.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
B.主要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尊重基本人权,主张重罪轻罚
D.清晰界定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
下图展示了新中国不同时期在农村使用的票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都反映了党和国家的农业政策 B. 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都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D. 都与计划经济体制有关。
直到现在,日本国内部分历史学者仍然这样审视甲午中日战争,其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朝鲜战争乃义战”。此种观点的本质是
A. 战争是有助于中国开化
B. 认为此役非为国家利益乃为文明冲突
C. 认定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冲突
D. 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
梁启超1902年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写道:“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梁启超首次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很快被时人所接受和使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中国人民与西方列强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C.“西学东渐”使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D.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