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的《氏族志》,不再沿袭南北朝以来以山东士族为高门的惯例,而是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这种做法
A. 利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 B. 扭转了唐代的等级观念
C. 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 D. 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这说明桓帝
A. 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
B. 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
C. 有意防范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
D. 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
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应该是
A. 燔诗书而明法令
B. 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C. 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式微
D. 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
A. 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 B. 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 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 D. 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
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 摧毁了门阀政治
B. 扩大了政权基础
C. 促进了社会公平
D. 与人才培养脱节
按唐制,中男(16至2l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的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兵部 D. 门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