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戈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实质表明两人
A. 公开反对原始神灵 B. 强调理性的重要性
C. 注重于对人的思考 D. 因违法遭到了惩罚
有学者认为: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据材料判断以下最不利于提倡国货的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B.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1935年前后,蒋介石极为重视西南地区的建设与稳定,多次敦促在财政金融上向四川倾斜,指出:“此时方针,当重在先定川局,再图大局之挽救。”这说明他
A. 对抗战艰巨性有较充分的认识 B. 在为战时工业的内迁积极准备
C. 在抗战相持阶段实行消极防御 D. “围剿”红军取得阶段性胜利
下表是1956年到1959年我国市镇人口变化表,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1956—1959年市镇人口变化情况(单位:万人)
| 市镇岁末户籍人口数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人口自然增长数 | 户籍人口增长数 | 户籍迁移人数 |
1956 | 9185 | 30.44 | 266 | 900 | 634 |
1957 | 9949 | 36.01 | 345 | 764 | 419 |
1958 | 10721 | 24.33 | 251 | 772 | 521 |
1959 | 12371 | 18.51 | 214 | 1650 | 1436 |
A.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 B.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C. 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的推动 D. 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伏尔泰赞赏古代中国的政府组织结构时指出:“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材料表明
A. 伏尔泰推崇中国专制统治模式 B. 科举取仕利于提升政府效率
C. 伏尔泰认可中国政府运作方式 D. 古代中国政府机构等级森严
东汉末年初行州郡县三级制时,一州往往辖有十来个或七八个郡,每郡领十几个县不等。然而到南北朝后期不少的州只辖一二个郡,一郡只辖二三个或一二个县。有的州竟无县可领,有的仅存名目。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央政府管理不力 B.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D. 社会局势动荡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