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的列国争霸战争产生了一系列的霸主,霸主制度为中国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秩序,避免了无中心(中央)后的大混乱。这一现象
A. 反映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B. 说明春秋时霸主制取代了分封制
C. 说明春秋无义战的观点有失偏颇 D. 表明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的结束
《乐记》说:“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这则材料对“乐”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礼相异乐相同 B. 体现等级差异 C. 维系社会团结 D. 注重道德教化
周代“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意为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家国—体有利于维系统治 B. 家国异体实情具有离心力
C. 宗族观念根植于民众心里 D. 贵族政治不利于中央集权
樊树志说:“国王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再把土地和人口分给卿、大夫,叫做“立家”。这表明分封制
A. 分土分民 B. 维系亲情 C. 家国情怀 D. 贵族专权
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型时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有人说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的倒退。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社会转型,历史进步 B. 私有制产生的结果
C. 政治专制,历史倒退 D.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韬(1828-1897)认为以中国近代化为目标的富强运动是一场为了消除中国与西方之间存在的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以致政治差距的一次民族总动员。他不仅需要一个讲究办事效率、有眼光、有谋略的官僚阶层,而且更需要拥有不同专门知识的企业家、商人、科学家、报人、工程师、技术员、教育工作者及其他各种有“一技之长、一材之擅”的专才。他说:“所以甄别人才者,直言极谏,舆图象维,一切专求乎实用”。他多次对封建顽固派把道德放在功利之前的林甸嗤之以鼻,认为他们攻击洋务运动“侈事功,夸富强,兴管商之风”是“不知兵甲修而后道德尊,师旅雄而后礼仪盛”,是“夏虫不知冰”,是杞人忧天。他把人才观与改革开放思想联系起来,即承认中国之学、中学之才,也承认西方之学、西方之才。从他所推崇的人才来看,后者甚至是他强调的重点所在。王韬认为,中国现代化急需大批实用人才,中国在国内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不妨采取“取材于各国以为我用”的方针。
——摘编自佟庆辉《王韬评传》
(1)根据材料,概括王韬的人才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王韬的人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