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申报》曾登载了一则新闻:“东路总司令部电军事机关称,瑞金、古城、会昌间有残匪五万余人,经我东北两路军压迫,有突围而走赣西、退窜鄂川模样。但我军布置周密,不置漏网。”这则新闻可以间接佐证
A. 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开始 B. 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C. 武汉会战失利,抗日进入相持阶段 D. 北伐胜利进军,成功消灭北洋军阀
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评论一: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
评论二: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
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 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 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 )
A. 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
B.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
C. 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
D. 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
A.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B. 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C. 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 D.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二十年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此后,列强发动了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