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 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维新矣。…”可知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改革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仿。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提出了变法的各种主张。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资产阶级的力量不够强大,也就是经济基础不够强大,还没有发展到建立君主立宪的上层建筑的时候和程度,所以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再有学习日本本身也有问题,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带有很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有很大的封建残余。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 •局限性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 •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长期遭受神学院的大肆摧残之后,人们重新诉诸健全的古代,这当然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但他们不会回到古代科学,除非是为了消遣或是为了汲取极少数观念。伏尔泰写到,至少在自然科学领域,古今之争已经尘埃落定,胜利者是今人派。启蒙哲人犹如现代异教徒……这些异教徒之所以具有现代性并对未来抱有希望,正在于能够用科学调和古典主义,确立起属于自己的第二个批判时代对于第一个批判时代的优势,从而把对古人的推崇限定在适度的范围内。

——(美)彼得.盖伊《启蒙时代》

材料二300年前的18世纪,有一个天才逗比大家族,他们彼此爆料却又互相欣赏,称兄道弟却又暗自捅刀。

——(美)彼得.盖伊《启蒙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启蒙运动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理解。

 

查看答案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近代学术思想传播到中国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两个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让中国人适应天主教,经过一番曲折摸索,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努力使自己融入中国社会,他学会中文,取号为“西泰”,以结交儒士。通过多番努力,成功地进入了中国官僚仕绅的活动圈子。利玛窦们在传教的同时极大地迎合了儒家文化的需要,他们根据中国知识阶层的思维习惯和接受能力,有选择地突出或者省略了某些内容,即使在宣传基督教的某些信条时,也多使用儒家的术语和思想来进行诠释。为了引起儒家知识分子的兴趣,他把带到中国、或在中国自制的奇器有西洋镜、自鸣钟、地球仪、世界地图及精美的油画圣母像等,公开展出,吸引乡绅、官僚士大夫,所宣传的西学涉及天文、历算、地理、数学等方面,这都与中国社会特别是君主专制需要有关。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简表

阶段

时期

“西学东渐”简况

第一阶段

1840~1860年

从1843年到1860年,香港的各通商口岸出版西书434种,其中宗教类329种;属于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历史、经济等方面的有105种。

第二阶段

1860~1900年

各种新式学校、教会医院以及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大量涌现,西学影响扩大到社会基层。由于洋务运动兴起,翻译、介绍西方兵工文化、科技技术,成为中国输入西学的主体部分。甲午战争后,为救亡图存,以进化论为灵魂、以革故鼎新为主题的书籍、各种变政历史、亡国历史、维新传记纷纷出版。四十年中,共译西书555种,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应用科学、游记、杂记、议论等。

第三阶段

1900~1911年

西学的影响极大地扩展,并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译书的数量极大;内容上以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为主转为社会科学所占比重加大,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的著作成为革命志士的神圣经典。

第四阶段

1912~1919年

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吴小如主编《中国文化史纲要》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比明末清初,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发生的新变化,并简述其影响。

 

查看答案

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最有可能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D、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上海电信局制定的改进知识分子工作计划的摘录,促成该计划制定的是

A. “向科学进军”号召的提出    B.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的提出

C. “以阶级斗争为纲”理论的盛行    D.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确立

 

查看答案

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认为:“不论在哪一个社会,受高等教育的人,都是有势力的人,他们控制着社会的情感和意识。”于是,他们纷纷在华创办教会大学,如燕京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岭南大学等。从中国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这些西方教会大学

A. 使中国成为西方的附庸    B. 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C. 改变中华民族的国民性    D. 形成亲西方的主流意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