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如同西班牙漫长的16世纪、荷兰漫长的17世纪、英国周期漫长的19世纪一样,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百年周期的终结阶段”。上述四国确立各自“漫长世纪”的共同因素是( )
A. 金融霸主的地位 B. 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C. 经济体制的创新 D. 拥有广大的殖民地
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耕地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 B. 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
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 D. 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
1945年10月,在重庆召开的民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认为当时是“中国建立民主国家千载一时的机会”。所谓“千载一时的机会”是指当时
A. 国民政府基本放弃反共的立场 B. 共产党已表明和平民主的决心
C. 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呼声高涨 D. 国共两党的政治立场基本一致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令他处在了与莫斯科和中共政治局‘对立’的地位;然而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毛泽东采取的“非正统做法”
A.以土地革命为核心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B.建立了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C.实现了革命中心地区由南方向北方的转移
D.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才因形势变化而改变
“它的成功在于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爱国运动。这些人得到一批俄国专家的建议和支援,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材料描绘的事件
A. 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C. 体现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成果
D. 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学者周锡瑞指出辛亥革命后“任官举职,权柄恒不白上。往往司长所辟除者,地方人民辄投函或径谒司长,要求更易,甚至已易数人不能决。”这种现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A. 民众民主共和意识得到提高 B. 民国政府行政效率较低下
C. 地方政府争权夺利斗争严重 D. 公众对政治生活关注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