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

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文化史家借用这一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

A. 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B. 社会转型全面完成

C. 文化走向基本成型    D. 儒学兴起成为大宗

 

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形成并成为蔚然大宗,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后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故C选项正确;分裂到统一,属于政治方面,与材料的文化方面不一致,故A选项错误;B选项过于抽象,不吻合材料主旨,故B选项错误;D选项单纯强调儒学成为大宗,没有从整个中国文化的角度分析,故D选项错误。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表示变法决心。上请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掳除,众嚷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反映的情形是否真实?请简要说明理由。

(2)材料二的场景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一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起到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中的中国改革最终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请指出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顾炎武说“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

——《日知录》卷一八

材料二:李贽著作“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为罪不容诛”。

——礼科给事中张问达弹劾李贽上疏

材料三:这些哲人受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一一受理性的检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发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这是康有为与其他同时代维新派思想家全都具有的,所不同的是康氏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不但把他们纳入对儒家总的解释之中,而且将它们和清末国内的重要思潮联系在一起。由于康有为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要大得多。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有哪些“叛圣”、“非圣”、“排击孔子,别立褒贬”的观点?

(2)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些哲人们思想的共同特征。“他们发起一系列的革命原则”主要有哪些?

(3)根据材料四,分析康有为思想的主要来源。

 

查看答案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③

 

查看答案

著书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戍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上政治

 

查看答案

康有为说,“中国人才衰弱之由,皆缘中西两学不能会通之故”,故“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然而,“今世之学者,非偏于此即偏于彼,徒相水火,难成通才”。这表明他实质上要求

A. 改革我国社会风尚    B. 要向西方学习

C. 发展近代教育    D. 承认西学比中学先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