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古代,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但是,在史书中敢于直刺君主之过的史学家却被皇帝赞为...

中国古代,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但是,在史书中敢于直刺君主之过的史学家却被皇帝赞为良史;敢于蔑视权贵、不顾皇帝求情而刚正执法的官员却被皇帝赞为清官能吏;敢于据理力争、当面顶撞皇帝的监察官员却被皇帝誉为诤臣。皇帝之所以要赞誉他们这样的人,其根本目的是

A. 显示自己胸怀宽阔、虚心纳谏    B. 表彰敢言敢为的清正官员、彰显正义

C. 维护和巩固君主专制    D. 表明君主赏识清正刚直的政府官员

 

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皇帝之所以要赞誉他们这样的人为“良史、能吏、诤臣”,其举措的出发点是维护和巩固君主专制,C正确;ABD项只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是表象而非本质目的,排除,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与谏议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图中《明中后期的国内市场略图》中所蕴含信息分析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粮食交易突破了地方市场的局限

B.增辟商业路线、长距离运销兴盛

C.大一统的局面保障了国内统一市场

D.市场化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主导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范缜(约450~515年)认为形(形体)、神(精神)的关系是“名殊而体一”“形神不二”,不可分离,形体存在,精神才存在,形体衰亡,精神也归于消灭。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形质神用”的观点,即形体是精神的质体,精神是由“形”派生出来的东西,不能脱离“形”这个主体而单独存在。范缜认为精神作用是活人的特有属性,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知”(感知觉)和“虑”(思维),并指出两者的差别,认为“浅则为知,深则为虑”。范缜强调物体的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事物的变化有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范缜主张人们应禀承天性,加强自我修养,各守其职,各安天命。其著作《神天论》,继承和发扬了荀况、王充等人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摘编自潘富恩、马涛《范缜评传》

(l)根据材料,橄括范缜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缜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从1870年起,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德三次兵戎相见,浴血残杀。普法战争后,统一德国的成廉一世故意选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登基,尽情羞辱法国;于是一战后的议和条约当然也就在凡尔赛宫签订,法国痛宰德国,埋下德国在20年后挑起更大战争的祸根。二战后,法德在冷战的威胁下,终于出现和解的契机。1963年,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阿登纳和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巴黎爱丽舍宫签订了《爱丽舍宫条约》。条约规定:两国政府就外史政策进行磋商和协调;在防务政策以及教育等方面加强合作;为切实贯彻条约,两国定期举行首脑会议和部长级会议。这一条约使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标志着“法德轴心”的形成。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德签订《爱丽舍宫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丽舍宫条约》签订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国语”即满语,因在清代又叫“清语”;骑射既能在骑马奔驰中射中箭靶的中心,是满族的民族特技。“国语骑射”是满族在统一全国时的有力工具。入关前,皇太极指出:“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与尚左手之人何以异耶。朕发此言,实为子孙万世之计也,在朕身岂有变更之理。”入关后,随着政权不断扩大和汉人增多,专用满文出现了众多不便,统治阶层也认识到要实现对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家的统治,就要转变思想,推崇汉族传统思想统治体系即儒家思想。并且,随着生产方式从狩猎到农耕的转变,以及大批满足人被授予官职,他们享有厚禄,逐渐养成了奢靡的生活方式。统治者为巩固政权积极地吸收儒家思想,把崇尚武力忍想逐渐过渡到“文治”。

——摘偏自王锺翰《“国语骑射”与满族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入关前后统治者对“国语骑射”政策态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国语骑射”政策变更带来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变法以后直至秦亡,提到这一时期存在土地买卖的史料,仅有董仲舒的言论。笔者以为,董仲舒说商鞅变法后土地“民得买卖”,是以汉述秦,不足为据。查云梦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可知,商鞅变法之后奏国公私商业仍然以相当的规模存在着……包括“臣妾”的买卖,但唯独没有土地买卖的痕迹。与此形成时照的是,放马滩秦简中有“可受田宅”的记载,这说明秦国的土地私有权尚不存在。云梦秦简记述了对“某里士伍甲”之家的查封情况,甲有房产、蓄臣妾,并非赤贫之家,查封账目亦细致全面,连“门桑十木”“牡犬一”都未透漏.唯独没有土地。这也说明,土地归国家所有。

——摘编自袁林《两周土地制度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中史料运用的角度分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