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战争中的数据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战争的进程和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情况。阅读下列材料,回...

战争中的数据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战争的进程和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情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和中立国损失和建造的船只:

时期

损失的船只

建造的船只

1915年

1744657

1202000

1916年

2799772

1688000

1917年

6623623

2937786

1918年第一季度

1146920

870371

1918年第二季度

963370

1243274

1918年第三季度

892546

1384110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单位:百万吨):

 

1914年8月1日

1914年9月15日

1917年某日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16

25

50

15

19

21

16

25

58

16

394

331

346

355

851

340

 

 

(1)英美著名的海军专家一致认为,德国只要稍多几艘潜艇便能赢得这场战争。材料一中哪个时期的数据最能说明这一点?

(2)从材料二中军需品的日生产量看,一战初期的形势有利于同盟国和协约国中的哪一方?为什么?

(3)从材料二中1917年的数据与1914年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从这一变化中分析出一战进程中的哪些史实?(一个或多个均可)

 

(1)时期:1917年,这一年协约国和中立国损失的船只数量达到了一战时期的顶点,损失船只是建造船只的2倍以上。 (2)有利于同盟国一方。原因:1914年8~9月,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下降,而同盟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上升。 (3)变化:1914年,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与同盟国相当;1917年,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远远超过同盟国。 史实1:战争规模不断升级,原因是交战国数量的增加,战争呈现胶着化。 史实2:从1917年开始,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原因是美国等国加入协约国作战。 史实3:受到战争的重创,一战后期同盟国的生铁、钢、煤等军需品的生产能力遭到严重破坏。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时期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情况,考查学生的获取材料信息和分析评价能力。 (1)“英美著名的海军专家一致认为,德国只要稍多几艘潜艇便能赢得这场战争”,说明德国潜艇对协约国海军力量的打击非常严重,从而协约国海军力量损失最为严重的那一时期最能说明这一点。 (2)“从材料二中军需品的日生产量看,一战初期的形势有利于同盟国和协约国中的哪一方?”,实际上是看哪一方在一战初期军需品的供应量更为充足。根据表格,1914年8~9月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下降,而同盟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上升,因此有利于同盟国一方。 (3)1917年的数据与1914年相比所发生的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来说明。从这一变化中分析出一战进程中的史实,可以联系所学,从变化进程反映的问题来回答,如从1917年开始,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因为1917年双方军需品的日生产量相差很大,同盟国坚持下去越来越困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本题)

材料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战后提出要建立一支最终能“与世界上任何国家所维持的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势均力敌”的海军。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则表示:“英国宁愿耗尽它最后一个金币,也要保持对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的海军优势。”1920年,日本不顾经费缺乏的巨大压力,将海军预算提高到国家支出的1/3,开始实施建立“八八舰队”的计划。

材料二条约签字后,美国国务卿休斯掩不住得意之色,说:“多亏了这个条约,对华‘门户开放’终于实现了。”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并指出其本质。

(2)材料二中的条约指的是哪一条约?对美国和中国分别有何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

材料一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

请回答: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存来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则材料?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之洞观点的合理性。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

1895年,户部奏请“各省挑精壮三成,其余老弱一概裁撤”。之后,户部又奏请裁减勇营三成。甲午战后到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编练的新式陆军有四支:“定武军”(后改称“新建陆军”)、“自强军”、“武毅军”、“湖北护军营”。新军仿照德国陆军编制,按照德国的训练方法训练军队。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财政困难,大力发展工商实业,以增加税。1896年,清政府通饬各省设立商务局,1897年创立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1896年,总理衙门议奏:“兴学诚自强本计,请由各省督抚酌拟办法,或既就原有书院量加课程,或另建书院肄习专门。”此后,各省创办了不少新式学堂。1897年,经总理衙门议奏后开设经济特科和岁举专科,以满足对国家对变法人才的需求。1898年初,荣禄、高燮曾、胡燏棻分别奏请设立武备特科,所有武场一律改试枪炮。

——摘编自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后至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的改革与戊戌变法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2)材料所述改革介于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之间。根据材料并结合知识,指出这次改革对洋务运动有何重大突破,并分析导致改革困难重重的原因。

 

查看答案

如下图漫画所示,1890年新继位不久的德皇威廉二世,决定革除权倾一时的俾斯麦在帝国政府中的首相职务。对此事件最为合理评述是

A. 帝国议会行使了对俾斯麦的弹劾权

B. 威廉二世的决定没有违背帝国宪法

C. 德意志帝国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D. 德意志帝国仍然实行封建君主制

 

查看答案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材料中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

A. 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B. 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

C.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D. 无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