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1月,胡适在《伟大的同情心》中说到:“我们抗战虽然是为我们自己的生存,也是帮助世界其他国家打倒民主、自由、公道、正义的整个仇敌。假使日本不是受我国的牵制.欧洲战情不知已坏到什么地步了。”这表明
A. 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先锋 B. 胡适用整体史观看待中国抗战
C. 中国抗日战场取得喜人的战绩 D. 胡适希望反法西斯联盟支援中国
1886年,清政府驻外公使许景澄指出:“胶州湾群山环抱,为山东天然门户,渐次经营,十年可成巨镇。”清政府虽然意识到在此建立军港十分重要,但最终以“目前尚难筹办”而放弃。清政府作出该决断的因素最可能是
A. 反对洋务运动 B. 财务负担沉重 C. 缺乏海防观念 D. 税收日益减少
著名史学家何忠礼先生曾指出:“在唐朝选官制度中,除科举制外,公卿大臣也有权公荐举人,考试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做官的唯一标准。”据此可推知
A. 科举制没有改变平民的等级观念 B. 士族门第的特权有增无减
C. 科举制初立时考虑协调政治矛盾 D. 科举取士不能满足人才需求
下面是宋代文学家(籍贯)的分布图。下图信息可用来说明
A. 北方战乱频繁 B. 北方人口数量减少 C. 南方教育发达 D. 南方市民阶层兴起
韩非子认为:“法者,王之本也。”“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在韩非子看来
A. 依法治国是君主的手段 B. 无法则无国家
C. 奉法是治国的充要条件 D. 乱世应施重刑
先秦时,王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最高代表,利用国家机器来控制宗教,使之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但是,一旦有人将祖先、上帝搬出来,王有时还是不得不忍让三分。这反映出当时
A. 宗教的权力处于君王之上 B. 宗教是国家统治的抓哟形式
C. 宗教制度被奴隶主贵族接受 D. 宗教还未完全与王权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