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一体化中是建立“邦联主义”还是“联邦主义”,戴高乐在这个问题上前后不一。二战后期,他几次说过要建立一个欧洲联邦,但50年代初他却强调坚持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欧洲邦联。戴高乐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
A. 苏联对西欧威胁的加强 B.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C. 联邦德国经济实力增长 D. 英国政府的政治施压
1927年,苏联农村爆发了粮食收购危机,国家采取从富农手中强行征购粮食的非常措施,为了应对粮食收购危机,防止整套以工业化为先导的现代化战略破产。苏联实施了
A. 固定粮食税 B. 余粮收集制 C. 指导性计划 D. 农业集体化
英国的新贵族自然是获得爵位的人,虽然他们对于国王滥封爵位有所不满,但是至少他们已经获得这一显荣的尊号,自然对国王也怀有感激之情,不愿意废弃国王使自己的尊号受损,使这一美好的制度消失。这从侧面主要说明
A. 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 B. 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必然
C. 资产阶级革命的渐进性 D. 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曲折
“雅典国家与法律是在氏族内部斗争中形成的,因此,政治与法律构成了同一事物的两面,从而法律获得了等同于国家的概念和效力。如果说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还不如说法律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段话可以用来说明
A. 西方法律权威性的历史根源 B. 雅典是西方民主与法治的典范
C. 雅典通过法律来确立民主政治 D. 雅典社会的法律等同于国家
中共中央1961年发出《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到年底,全国职工减少800万,城镇人口减少1000万左右,减少供应城镇商品粮二四十亿斤,生活用煤二二百万吨。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八字方针”的调整 B. 中苏关系的恶化
C. 知识分子上山下乡 D. 右倾思潮的影响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毛泽东诗词反映的事件背景是
A. 工农红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 B. 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到来
C. “八七会议”总方针的确立 D. 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