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初年苏州城门外“庐舍栉比.殆等城中”,闾门外的商业区更是与枫桥镇连成一片,延绵20里之长,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据樊树志统计,与枫桥镇相似的市镇,在正德年间有14个,乾隆时期增加到了26个。19世纪初,府域及近都市镇都已没有了之前的隙地,“房满为患”“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居民总数约150万。其中,工业人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37. 5%,如仅以成年男性居民计,则这个比例更要上升到75%……清代初期,江南棉布踹染业的中心,由松扛转移到了苏州,府城的染坊、踹布工匠“总计约有二万余人”,“均非土著,悉系外来”。在产业分工中处于较低层级的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等,基本上完全转移到了郊区市镇;处于较高层级的丝织业,则基本上转移到了府城。
——据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
材料二 19世纪时,在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其他这类城市,在群集的工厂和烟囱之间,
还散落着优美的新居所、俱乐部、交易所、银行、火车站。曼彻斯特已经成了大都市,成为郊
区和卫星城市网络体系的中心,其棉纺织业占了英国棉纺织生产的近75%。但是这并没有排斥其他行业的兴起,反而促进了其他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例如利用工业废料生产肥皂、染料、墨水的工业,还出现了一批生意兴隆的苏打生产厂家,又促进了橡胶、酿酒业的发展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据理查德·丹尼斯《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的社会地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清时期苏州城市扩张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初苏州和曼彻斯特城市经济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
在欧洲一体化中是建立“邦联主义”还是“联邦主义”,戴高乐在这个问题上前后不一。二战后期,他几次说过要建立一个欧洲联邦,但50年代初他却强调坚持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欧洲邦联。戴高乐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
A. 苏联对西欧威胁的加强 B.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C. 联邦德国经济实力增长 D. 英国政府的政治施压
1927年,苏联农村爆发了粮食收购危机,国家采取从富农手中强行征购粮食的非常措施,为了应对粮食收购危机,防止整套以工业化为先导的现代化战略破产。苏联实施了
A. 固定粮食税 B. 余粮收集制 C. 指导性计划 D. 农业集体化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某一运动,使得“地方世俗政府的智力权威取代天主教会的权威”,使欧洲有80所大学从国际性大学变成了国内大学,这一运动是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资产阶级革命
“雅典国家与法律是在氏族内部斗争中形成的,因此,政治与法律构成了同一事物的两面,从而法律获得了等同于国家的概念和效力。如果说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还不如说法律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段话可以用来说明
A. 西方法律权威性的历史根源 B. 雅典是西方民主与法治的典范
C. 雅典通过法律来确立民主政治 D. 雅典社会的法律等同于国家
1961年3月,安徽省委决定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到秋末,扩大到全省生产队总数的85.4%。这项政策
A. 试图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B. 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 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提高了人民公社化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