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也有利于减少国际冲突……
据统计,1965年世界上7个最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7个最贫穷国家的19倍,而199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8倍。贸易自由化所创造的财富中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往往处于本国战略利益的考虑,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受污染,而把大量的污染源工业都家里在海外,既消耗了他国的资源,还污染了他国的环境。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二
阅读理解材料,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全球化”这一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简明扼要。300字以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杨奎松等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目录(节选)
第一章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第一节从华北交涉到淞沪抗战
第二节国际社会的最初调停
第三节中国争取国联的支持
第四节九国公约会议无所作为
第二章联合苏联与争取德国中立
第一节中苏订立《互不侵犯条约》
第二节苏联提供军事援助
第三节德国保持中立
第四节中德关系的逆转
第三章反对英美妥协与争取外援
……
材料二“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
——摘编自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的主要影响。
到目前为止,中国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学者都认为“9·11”事件确实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学者们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大国丧失主宰世界的绝对能力 B. 反恐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主题
C. 挑战霸权主义的政治势力骤增 D. 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下降
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
A. 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 B. 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
C. 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 D. 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
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此后20年间英国一直保持着“世界工厂”的地位。这表明当时
A. 国际贸易缺乏竞争 B. 世界市场很不成熟
C. 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D. 世界局势比较稳定
卢梭设想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契约,在这一社会契约中,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形成所谓公意。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这样,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他“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可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A. 为权力分立制衡提供理论依据
B. 与“天赋人权”思想存在对立
C. 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理论基础
D. 强调了集体意志对个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