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6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生产,促进就业,改革币制,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将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这反映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
A.发展经济以改善民生
B.改变中国重工业落后的状况
C促进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D.力图巩固国防
下面是近代中国某时期报刊上登载的一幅《善吞》的漫画,漫画中一个日本装束的魔术师正将铁路吞入口中,火车上写着“青岛胶济路”。此漫画
A. 美化了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B. 批判当时的中国政府出卖铁路主权
C. 表达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前景的担忧
D. 说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B.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
C.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淸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
A.血缘纽带关系的稳固
B.聚村而居的孤立和隔膜
C.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D.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措施( )
A.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B.改变了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
C.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D.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商品价格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胡适的《新思潮的意义》发表于1919年,取副标题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他在提倡新文化运动时,就已谈到了新旧文化的关系。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是手段,通过整理国故(即梳理、研究、评判旧有的学术思想),达到再造文明的目的。胡适并不是要抛开或否定中国固有文化,移植西方文化,而是要研究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以创造新的文化。
1935年3月17日,胡适在《独立评论》第142号的编辑后记(《全集•二十二》),最可以说明:我是主张全盘西化的。但我同进指出,文化自有一种“惰性”,全盘西化的结果自然会有一种折衷的倾向。……现在的人说“折衷”,说“中国本位”,都是空谈。此时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努力全盘接受这个新世界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旧文化的“惰性”自然会使他成为一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化。如果我们自命作领袖的人也空谈折衷选择,结果只有抱残守缺而已。……我们不妨拼命走极端,文化的惰性自然会把我们拖向折衷调和上去的。
——摘编自孟彦弘《胡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全盘西化论”》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胡适对于中西文化观的基本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胡适提出“全盘西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