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观点分析比较恰当的是
A. 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 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 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 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下列评论不正确的是
A. 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
B. 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C. 是对人性本身的研究,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D. 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容易导致主观随意性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民为邦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王夫之认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了人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是
A.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 理性对人性的压制
C. 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 D. 知识分子关怀现实的情怀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A. 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 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 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 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朱子云:“若在理上看,则是虽未有物已有物之理。”由此可见,两人都试图
A. 揭示自然规律 B. 论证天人关系
C. 发现人性本质 D. 探寻事物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