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郑观应出版《盛世危言》,“危言”前一定要加上“盛世”,不敢说已是衰世;一年后,严复却在《救亡决论》中响亮地喊出“救亡”的口号,自这时起的半个世纪内,“救亡”成为中国人最关注的问题。导致这一剧变的重大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法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古代的姓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姜、嬴、姒、妘、娮、姚等。这些姓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封建礼制对女性的压迫 B. 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
C. 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 D. 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18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解读材料,提炼出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太学正式成立的标志。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不变的性质﹣﹣培养国家后备官僚。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如1150年正式成立的被誉为“欧洲母大学”的巴黎大学,便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年)、剑桥大学;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1181年)等。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七艺”是其主要课程。“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摘编自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
(1)根据材料一、二及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的不同之处,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下列两幅图,体现了中西绘画艺术的相通和差异。从这两幅图中获取的共同结论正确的是
A.两幅画的表现手法相同 B.两幅画都具有写意的特点
C.两幅绘画都是油画作品 D.都注重借助于光和色运用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到:“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这反映出他的政治设想是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
B.君主应该利用学校培养人才
C.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利
D.恢复宰相与君主共议国事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