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但赵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遗诏,扶持胡亥登上帝位。有学者认为,这人为地造就了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并最终导致秦朝的短命。材料说明
A. 废除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 B. 秦朝王位继承不尊宗法
C. 宗法不尊助推了秦朝灭亡 D. 相权扩大影响皇权加强
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
A. 借助于天加强统治
B. 人主权力不断加强
C. 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
D. 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
周襄王即位不久,他的弟弟王子带就联合戎、狄赶走了周襄王。后来晋文公诛王子带,迎周襄王复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的地位衰落 B. 诸侯维护天子权威,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C. 诸侯势力发生分化,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 礼乐制度趋于瓦解,诸侯僭越天子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