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中枢机构中,宰相、参知政事及枢密使、三司使都统称宰辅。其家庭出身中,身为名门之后者有之,出身贫寒之家者有之,家风儒雅者有之,世为武将者有之,家庭境况不一而足。这说明
A.出现了官宦之家对宰辅位置的垄断局面 B.为了加强皇权,大力分割相权
C.直接原因应是宰辅入仕途径的不同 D.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这种现象是指
A.汉初形成“布衣将相”之局
B.察举征辟广泛选拔人才
C.科举入仕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D.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
汉朝初年,2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
A. 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 B. 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
C. 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 D. 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八月诏:“自今除台官(即御史),毋得用见任辅臣所荐之人”。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又诏宰执不得荐举台谏官”。这样做是为了
A. 防止结党,限制宰相
B. 实现选贤任能
C. 推动理学传播
D. 削弱地方势力,加强集权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 唐朝的门下省 B. 宋朝的枢密院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
A. 部门有所精简、名称得到更改
B. 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C. 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D. 六部直接隶属于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