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柴荣青年时代办事谨慎,为人厚道,曾与一商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柴荣青年时代办事谨慎,为人厚道,曾与一商人到江陵(今湖北荆沙)贩卖茶货。柴荣的这一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更使他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深知民间疾苦和地方利弊。

姑父郭威死后,柴荣即帝位,是为(后周)世宗。他率军亲征,大败北汉刘崇军。战后,他针对战场上所暴露的问题,大规模整编禁军。“复命总戎者,自龙捷、虎捷以降,一一选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且减冗食之费焉”。

显德二年(955),柴荣下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桑田不计荒熟,并交还一半;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付之限。”显德五年(958),他命按《均田表》制成《均田图》赐给诸道节度使、刺史,随后又派“遣左散骑常侍艾颖等均定河南六十州税赋”。连历代受优待免纳租税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权,照平民例纳租赋。此外,柴荣在漕运和铸钱等方面也作了一些变革,减轻了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结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柴荣认为自己“涉道犹浅,经事未深,常惧昏蒙,不克负荷”,下诏明确要求“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他审读后,尤对王朴的《平边策》中所提“先易后难”的主张最为赏识,并且随即付诸实践。

柴荣病逝于北伐之中,在位五年半。史评其文治武功:“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后周世宗柴荣改革的背景和措施。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后周世宗柴荣改革的意义。

 

(1)背景: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国家分裂,战乱不断;经济凋敝,深知民生困苦。 措施:军事上:整编禁军,精简军费。经济上:鼓励逃户回归垦田;实行均田制;改革漕运和币制。政治上,虚心纳谏。 (2)意义: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军事力量,稳定了政局,为结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解析】(1)背景:结合后周所处的五代十国的时代特征分析,根据材料“针对战场上所暴露的问题,大规模整编禁军”“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概括得出;措施:根据材料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总结。 (2)意义: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内容分析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周世宗改革促进了北周的强大,为北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北宋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名师点睛】 周世宗改革在五代十国时期,因此分析改革背景、内容、影响时,除了结合材料外,还要联系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以及对后面朝代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期国家的官制是建立在亲贵合一的基础上的,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在那种贵族参政、议政、辅政的情况下,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如西周主管政务的卿事寮可以辅政,也可以将兵作战,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寮也可以辅政、将兵。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这是贵族政治的必然现象。

——韦庆远《中国官制史》

 

材料二下图展示了唐代和宋代的中央政制和架构。

图一唐代中央政制和架构                    图二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

材料三“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还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权力,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

——(日)竺莎雅章著,方建新译:《宋太祖与宋太宗》

材料四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

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西周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与唐代相比,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有什么特点,并指出宋代中央政制和结构产生的重大影响。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分别说明他们持这种看法的原因。

 

查看答案

战国李悝《法经》是战国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制订法律的蓝本。有《盗》《贼》《网》《捕》《杂律》《具律》六篇。而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有: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权和监护权、所有权和占有权、土地和房屋、私法、公法、宗教法及补充条款。若将这两者比较。罗马法

A. 能更有效的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统治    B. 重视证据和程序的实施确保司法公正

C. 能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D. 蕴含法律至上人人平等的自然法精神

 

查看答案

在一名共和国的罗马公民看来,个人的德行、家族的利益必须与国家的荣誉取得一致……人生成功的标志是“职务、声望、美德、荣誉和与生俱有的天才”;如果个人的行为没能导致公共的成就,那么这种行为就只是恶行而不是善行。由此可见

A. 罗马人的思想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    B. 罗马人将政治行为与道德紧密结合

C. 文艺复兴精神影响罗马的政治思想    D. 崇尚成功与天才是罗马公民的特点

 

查看答案

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A.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B.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

C.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D.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

 

查看答案

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外事大法官,外事大法官在审理涉外案件之时,一方面不能援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诉讼程序,另一方面又无其它明文规定的诉讼程序可供依循,客观上使其只能通过行使“自由心证”的裁量权,自行创制诉讼程序。“自由心证”裁量权的行使

A.以保障罗马帝国公民的权利为前提  

B.反映出罗马法基于实际逐步完善

C.调节的是罗马公民之间的法律关系  

D.因随意解释法律而损害平民利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