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 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 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 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 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据报道,她的名字来自“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与这段话风格一致的文学体裁是
A. 诗经 B. 楚辞 C. 汉赋 D. 宋词
下图是我国某一朝代的中央机构示意图。据判断,最早形成于哪一朝代?
A. 秦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 B.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
C.所谓“天”就是天理 D.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02年清政府任命沈家本(1840—1913)为修订法律大臣。根据慈禧发布的“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沈家本“专以折冲樽俎,模范列强为宗旨”。他说:“夫西国首重法权,随一国之疆域为界限,甲国之人侨寓乙国,即受乙国之裁判,乃独于中国不受裁制,转予我以不仁之名,此亟当蟠然变计者也。
方今改订商约,英美日葡四国均允中国修订法律,首先收回治外法权,实变法自强之枢纽。臣等奉命考订法律,恭绎谕旨,原以墨守旧章,援外人以口实,不如酌加甄采可默收长驾远驭之效”。为此,他“以中国法律与各国参互考证”,“我法之不善者当去之,当去而不去是之为悖”,但又力求做到“不决乎我国世代相沿之礼教、民情”,“方能融会贯通,一无扦格”。在他主持修律的短短几年里,大开研究西法的风气,是有清一代立法最活跃的阶段。由于清朝很快被辛亥革命的浪涛所吞没,所以制订的新法大多没有颁布施行,但却为继起的北洋政府所援用。
——摘编自张晋藩《试论沈家本的法律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沈家本修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沈家本法律思想的特征及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柴荣青年时代办事谨慎,为人厚道,曾与一商人到江陵(今湖北荆沙)贩卖茶货。柴荣的这一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更使他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深知民间疾苦和地方利弊。
姑父郭威死后,柴荣即帝位,是为(后周)世宗。他率军亲征,大败北汉刘崇军。战后,他针对战场上所暴露的问题,大规模整编禁军。“复命总戎者,自龙捷、虎捷以降,一一选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且减冗食之费焉”。
显德二年(955),柴荣下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桑田不计荒熟,并交还一半;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付之限。”显德五年(958),他命按《均田表》制成《均田图》赐给诸道节度使、刺史,随后又派“遣左散骑常侍艾颖等均定河南六十州税赋”。连历代受优待免纳租税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权,照平民例纳租赋。此外,柴荣在漕运和铸钱等方面也作了一些变革,减轻了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结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柴荣认为自己“涉道犹浅,经事未深,常惧昏蒙,不克负荷”,下诏明确要求“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他审读后,尤对王朴的《平边策》中所提“先易后难”的主张最为赏识,并且随即付诸实践。
柴荣病逝于北伐之中,在位五年半。史评其文治武功:“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后周世宗柴荣改革的背景和措施。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后周世宗柴荣改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