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曰:“若岁凶旱水泆(溢),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指穷人)为庸(指佣工)。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其倡导的经济理念是
A. 重农抑商,以固民本 B. 农商并重,以均贫富
C. 国家调控,以工代赈 D. 开源节流,与民休息
明中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远超整个欧洲地区,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向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两汉时期,“钱”字很少见于文学作品中。而从两晋时期起,它的别称被大量收录:鲁褒尊其为“孔方兄”,干宝以“青蚨”称之,而王衍则贬之为“阿赌物”。这说明魏晋时期
A. 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 B. 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儒家义利观解体
C. 儒家地位的变迁影响文学内容变化 D. 商业繁荣为市民文学发展奠定基础
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的商业革命,第二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其中“明清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包括
①江南市镇商业特别发达
②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③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④“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徐峰在《试论近代江南市镇的城市化》中认为:“湖州府所辖的乌青镇,明朝时除了四条主干大街外,另有街巷58条。镇中工商业(蚕丝、冶炼、编织、磨坊、染坊、造船、杂货等产业)发达。清末,乌青镇街巷规模有了明显扩大,新增加了8条主干大道,街巷增加了47条。”促进这一时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市民阶层的壮大
C. 自然经济的瓦解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据张瀚《松窗梦语》记载,明朝中后期杭州仁和县有张毅庵者,因其丝织品“备极精工”,人相争购,于是逐渐富裕,从一张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雇请“各色人匠",因此,“家业大饶”。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明朝中后期杭州的丝织业发达 B. 杭州丝织品做工精致,备受欢迎
C. 杭州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杭州人辛勤劳动,因此逐渐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