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代中叶以后……湖广地区以种粮为主,而山东、河南许多农民则以种棉为业;苏州、福州...

明代中叶以后……湖广地区以种粮为主,而山东、河南许多农民则以种棉为业;苏州、福州发达的丝织业所用的生丝,要从湖南运来;而松江的棉布业,又要靠山东、河南出产的棉花。这主要说明明中期以后

A. 涌现出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B. 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开始打破

C. 出现了资财雄厚的豪商大贾    D. 生产部门间地域分工趋势日渐明显

 

D 【解析】据材料“湖广地区以种粮为主,而山东、河南许多农民则以种棉为业,苏州、福州发达的丝织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中期以后地域分工趋势日渐明显,故D选项正确;A选项没有突出地区的分工问题,故A选项错误;男耕女织属于自然经济的特点,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资财雄厚的豪商大贾,故C选项错误。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的历代皇帝也都秉承这一精神,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这反映了宋代

A. 文官政治的形成    B. 重武轻文的风尚

C. 以文治国的方针    D. 兴文抑武的国策

 

查看答案

中书、尚书在两汉时期为少府所属机构,其长官虽掌管机要,但“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朝时“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表明

A. 中书、尚书机构长官位尊权重    B. 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C. 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 中书、尚书令与公卿矛盾尖锐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1910年)出生于贵族家庭,但他同情农奴,在自己的领地上进行农奴制改革的尝试。他喜欢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他的创作总是以自传性的人物作为主人公,对社会制度、法律、宗教、婚姻、道德及人类命运和前途等重大问题进行严肃思考。他的创作被认为是‘可怕的真实”、“极度的真实”、“惊人的真实”,他描写的人物、景物,甚至细节大都有现实的基础。他善于捕捉心灵中转瞬及逝的思想感情和意念,善于发掘内心深处难以捉摸的、微妙的意识。在人物塑造方面,注意描写人物多方面的性格,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

——摘编自杨正先《托尔斯泰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列夫·托尔斯泰文学创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夫·托尔斯泰文学创作特点产生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59年1月,菲德尔·卡斯特罗发动古巴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建立了古巴共和国。卡斯特罗在新政权成立不久即访问美国,寻求贷款援助,但美国不仅断然拒绝了卡斯特罗的请求,而且采取了敌视古巴的政策。迫使古巴为寻求自身安全而倒向苏联并宣布自己为社会主义国家。而苏联也乘机与古巴结成了盟友关系,并承担起了保卫古巴义务。1962年,苏联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导弹。肯尼迪顶住军方的强烈呼声,坚决反对袭击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基地而是命令美国海军对古巴实施封锁。在封锁期间,美国发表公告强调“非到必要时不使用武力”,而苏联船只在靠近美军封锁线时即停止航行或掉头。双方通过多种渠道频繁接触,寻求解决方案。最终,赫鲁晓夫以美国保证不发动对古巴的军事进攻等作为交换条件同意撤除在古巴的导弹,双方达成协议。13天的古巴导弹危机成功化解。

在危机结束后,肯尼迪明确要求舆论界不得宣扬胜利,不许刺激、羞辱对手,相反要尽可能地给予尊敬与赞赏。1963年6月底,美苏就建立“热线”问题达成一致:在莫斯科与华盛顿之间设置一条全天候联络线路。此举使两国领导人在危机期间得以进行秘密而直接的通讯联系,为防止和控制危机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成功化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成功化解的影响及启示。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的划分,对学校教育课程设臵、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新教育的创办同时也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改革,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诏书,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废除科举制的同时,也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分科递减科举中额逐渐过渡到立停科举使社会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其二,新学制的制定和新式学堂的兴起已足够成为科举制的制度性代替物;其三,奖励学堂出身,给学堂毕业生以相应的科举功名,使科举废又不废,不废而废。

在清末教育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现了一个全国性的办学高潮,1909年,全国有学堂58896所,学生1626720人。这个数目,在当时的中国是相当可观的。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的同时,清政府还采取了鼓励出国留学的举措。于是,在清末又出现了一个出国留学的热潮,在人数最多的1905和1906年,留日学生就高达8000人左右,这个数目也是惊人的。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末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