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海发生罢工至七百余次之多,人民确寄予不少的同情。可是在民主政治下的广州、汉口,罢工次数不及上海五分之一,然而人们却表示憎恶的心理,奇怪!”该短评所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于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前期
下表是1910年中国境内流通的货币形式。据此可以判断当时
A.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 西方列强控制中国金融
C. 中国融人世界市场 D. 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压制
“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他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把它们纳入儒家总的解释之中。由于他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都要多。”这段话适宜于评价
A. 李鸿章和中体西用 B. 康有为和《孔子改制考》
C. 胡适和新文化运动 D. 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约谈判中,清政府对增开商埠、割地、修改税则、赔款各项均比较容易的予以接受。但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由多次拒绝,甚至打算以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这说明清政府
A. 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B. 仍然抱有天朝上国观念
C. 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 D. 开始建立近代外交体制
清初连续几任巡抚在江苏抑奢劝俭,“酒船妓乐高果看席及丧殡戏乐,概行禁止”,招致民怨。雍正谕示:“苏州等处酒船戏子匠工之类,亦能养赡多人;此辈有游手好闲者,亦有无产无业就此觅食;倘禁止骤急,……非长策也。”据此判断,当时
A. 奢侈风气阻碍经济发展 B. 奢侈思想占据主流地位
C. 雍正皇帝反对禁奢政策 D. 奢侈消费带动百姓生计
北宋时,“苏、湖、常、秀等州出米浩瀚,常饱数路,漕输京师。白杭、睦以东衢、婺等州,谓之上乡,所产微薄,不了本土所食。里谚云:‘上乡熟,不抵下乡一锅粥。’盖全仰苏、秀等
州商旅贩运以足官私之用。”这反映出当时
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扩大
C. 粮食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D. 重农抑商取得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