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规定了在发生与第三国冲突时互助的义务。在理论上,条约规定中国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驰援苏联;而实际上,也意味着如果中国周边地区的潜在危机加剧,中国将得到苏联的安全保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保障了中苏双方的国家安全 B. 实践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D.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陈独秀指出: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据此可知,陈独秀认为
A. 民主共和之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B.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C. 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D. 只有解放民众思想才能真正实现立宪
下表是民国初年统计的国内若干个地区的农村消费情况统计数据,该数据反映出的主要结论是
区域情况 | 北部平均 | 安徽怀县 | 河北平乡 | 河南新郑 | 山西武乡 | 中东部平均 | 福建连江 | 江苏淳化 | 江苏江宁 |
自给(%) | 73.3 | 67.3 | 79.3 | 77.5 | 72.0 | 58.1 | 59.6 | 46.2 | 42.1 |
购买(%) | 26.7 | 32.7 | 20.7 | 22.5 | 28.0 | 41.9 | 40.4 | 53.8 | 57.9 |
A. 北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 B. 中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
C. 经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影响 D. 自然经济解体存在不平衡性
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书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至清国面有今日之败者……夫取士必由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巨,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摆;文艺乃为繁荣之阶梯耳,岂是济夫实效?”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B. 需要引进自然科学 C. 应积极向日本学习 D. 军官素质有待提高
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的观点,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节庵公墓表》)。王阳明《传习录拾遗》说:“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这些看法
A. 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 阐发了“存理去欲”的重要性
C. 旨在表明士农工商“四民平等” D. 论证了个体“良知”的相对性
汉武帝时期对手工业者、商人、高利贷者和车船所实行算缗令.规定每二缗(每千钱叫做一缗)纳一算(二十钱),无论有无市籍者都不能例外。纳税数额要求自报,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一经查出就没收其财产,并发配到边疆服役一年。此举
A. 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西汉的土地兼并 B. 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商业的正常发展
C. 限制了商人操纵价格投机倒把等活动 D. 沉重地打击了商人的投机兼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