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微,以均地力。”由此推断国民党
A. 广州国民政府实行土地国有 B. 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C. 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 D. 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甲午慘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认识不断提高 B. 革命派的大力宣传
C. 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 清政府威信的降低
宋代儒学家通过对《易经•家人》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的社会链条:女正—家道正——天下正。该观点
A. 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 B. 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
C. 对女性道徳贞节要求更加严苛 D. 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
有学者著文指出,16世纪前后的中国,虽然有相对自由和富有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力制度,但商人阶层受到权力的压制、剥夺,纷纷“托庇于官僚政治之下”,财产权、经营权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没有成为一种反抗的力量,异化的力量。这主要说明16世纪前后的中国
A. 土地和劳动力制度比较灵活 B. 经济政策失调抑制社会发展
C. 商人阶层深受权力阶层制约 D.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挙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史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B.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
C.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
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
A. 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 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 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