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甲午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思想的主流是
A. 中体西用 B. 变法图强
C. 民主共和 D. 民主与科学
梁启超指出,近代中国“新思想之输入,吐火如荼矣。然皆无组织、无选择、本末不具,派别不明,惟以多为贵”。出现这一现象的时代背景是
A. 救亡图存运动的推动 B. 阶级成分日趋复杂
C. 西方新思想不断涌现 D. 世界市场日益形成
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作家都热衷于用现代精神对传统的人物形象重新解读,如鲁迅在白话小说《理水》里将大禹的形象从刻板的儒家圣人变为一个为民众艰苦奋斗而最终为陈腐的官僚集团同化的悲剧人物,《采薇》中把儒家经典中的义士伯夷叔齐塑造成在媚俗的社会里被剥夺了尊严的可怜人。这种经典重构的意义是
A. 通过对经典的重构,传播现代精神
B. 对儒家圣人形象进行改造,以起到“打倒孔家店”的作用
C. 借助古代经典的影响力来宣传民主与科学
D. 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清末民初“国学”兴起,国学大师刘师培认为“西人社会之学可以考中国造字之原”,又以中土文字的涵义证实西方社会学的观察。引用西方自希腊、罗马以至近代哲学、宗教、学术的种种观念,来阐明中国的经子诸学“合于西儒”。王国维主张将中国原有经、史、子、文四部分别纳入哲学、史学、文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等西方的分科系统之内。这表明他们
A. 对中国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 B.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
C. 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 复兴国学以抵制西方文化侵略
1847年初,经历流放重回政坛、时任陕西巡抚的林则徐,在给友人文海的书信中提到:“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民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若白银在)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但恐此等食烟之人未必回心向内耳。”该材料说明此时的林则徐
A. 主张开展对外合法贸易 B. 彻底反省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C. 仍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D. 考虑问题的主要出发点依然没变
下图是一张纸币,上有“晋察冀边区银行”,“中华民国三十五年”等字样。下列各项对该纸币分析正确的是
A. 该纸币发行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B. 该纸币能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
C. 该纸币的面值过大容易导致货币贬值
D. 该纸币的发行流通有利于稳定边区货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