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罗马,异邦人的法律地位逐渐得到承认,并设立了专门审理涉外民商事纠纷案件的外事裁判官。外事裁判官在司法实践中,一方面创制了以外事裁判官告示为主体的万民法;另一方面创立了审理涉外案件的程式诉讼程序。这反映了古罗马法
A. 秉承习惯法的基本原则 B. 侧重缓和民族矛盾
C. 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 D. 案件审理程序复杂
美国学者威尔。杜兰指出:“希腊留下的民主与哲学,成为个人自由的依据;而罗马留下了法律与政绩,则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该学者旨在强调
A. 追求个人自由是希腊民主与哲学的核心
B. 希腊和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泉
C. 重视法治和社会秩序是罗马文明的特征
D. 希腊和罗马文明具有各自的特色和意义
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 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 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 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 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后改为中书省),魏曹丕始设,掌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这种演变表明
A. 隋唐君主权力不断加强 B. 国家行政机构日益庞大
C. 皇权专制下的权力转移 D. 中央官吏权力过度集中
唐代的取士原则事实上兼顾着士人的平时才学与科场表现,有时主考官还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由此可见,唐代科举
A. 沿用九品中正制 B. 录取限制较为苛刻
C. 存留察举制痕迹 D. 考试成绩趋向公正
《南齐书·孔稚珪传》云:“所奏缪允者,宜写律上,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A. 已经不再推行九品中正制度 B. 出现考试选官的科举制
C. 世家大族已失去选官垄断 D. 可以通过学校试经入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