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B 【解析】试题分析: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正好体现的是宗法制度,排除C。商周时期的文字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A。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用,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青铜器的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排除D。抓住关键信息“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正好体现了历史传承的作用。选B。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武帝时,西域内属。王莽篡位,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东汉明帝时,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之出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曰:“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遂将吏士往奔虏营。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为都护,居龟兹。后班超复击破焉耆,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

——摘编自范晔《后汉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班超遂定西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班超经营西域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郑鹤声(1901-1989)认为:“自新航路发现以来,世界交通,为之大变,人类生活与国际关系,较之中古时代,显有不同之处,是即中古史与近世史之所由分界也。近世史之演变,有‘继往开来’之趋势,其一切表现,皆在根据往古事迹而发扬光大之。且推陈出新,由此而孕育未来之局势。每一民族思想为其演变之原动力。故近世史之范畴,实包括近三四百年之历史,无论中西,大都皆然。”

——转引自张海鹏《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世史分期的观点。(说明:可以对观点进行肯定或否定,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推扩而言,我们该重视其国别性。在这一国家,这一地区,该项制度获得成立而推行有利,但在另一国家与另一地区,则未必尽然。正因制度是一种随时地而适应的,不能推之四海而皆准,正如其不能行之百世而无弊。我们讲论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制度,正该重视中国历史之特殊性。若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像我们当前学术界风尚,认为外国的一切都是好,中国的一切都要不得,那只是意气,还说不上意见,又哪能真切认识到自己以往历代制度之真实意义与真实效用呢?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一项目,我们若不深切认识到某一国家某一民族全部历史之文化意义,我们很难孤立抽出其政治一项目来讨论其意义与效用。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以一位法国人的眼光去对美国的民主制度加以评判。他考察美国民主制度所采用的是比较和借鉴的方法。虽然托克维尔认为美国是最好的民主国家,但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美国的民主制度来发展法国的民主制度。美国的民主表现在多方面,包括身份的平等、公民的自由精神和自由理念、公民的民主精神、民主理念。依照托克维尔的观点,有助于美国维护其民主制度的原因有三: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法制和民情。法律和民主是美国人民的两大主心骨。美国人极其爱他们的法律,就如同爱他们的父母一般。

——摘自向文翰《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得到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归纳钱穆和托克维尔对政治文明特点的共同认识并予以说明。

(2)联系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效果的差异,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查看答案

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A. 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 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D. 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查看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D.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