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 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    B. 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

C. 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    D. 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

 

D 【解析】据材料中“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在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反映出当时清政府认为英法并没有违背国家平等原则,故A项排除;“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领事裁判权会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可知清政府仍然在维护其天朝上国的形象,故D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潘服大臣、府州县宫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亊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

A. 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    B. 监察权力的不完整

C. 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    D. 凡事须向皇帝奏报

 

查看答案

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是

A. 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    B. 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C. 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    D. 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

 

查看答案

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 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 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 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查看答案

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

A. 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B. 体现了道德休养生息政策

C. 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    D. 使儒家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