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 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惟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 )
A. 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
C. 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 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
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 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 B. 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
C. 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 D. 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
《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潘服大臣、府州县宫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亊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
A. 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 B. 监察权力的不完整
C. 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 D. 凡事须向皇帝奏报
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是
A. 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 B. 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C. 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 D. 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
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 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 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 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