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

年份

国家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印度

24.5

19.7

17.6

8.6

2.8

1.7

英国

1.9

4.3

9.5

19.9

22.9

18.5

美国

0.1

0.8

2.4

7.2

14.7

23.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1750-1900年间东西方世界制造业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1)变化:苏州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边缘城市。原因: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近代工业发展的滞后,阻碍了苏州的转型;西方商品的涌入,冲击了苏州传统的经济;传统行会制度限制了近代化的转型;上海以及其他通商口岸的开设,使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2)趋势:西方不断上升,东方逐步下降。原因:东方: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或生产力没有突破性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等);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强化;思想文化封闭保守。西方: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西方国家对于东方的殖民侵略。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归纳的恩利,据材料“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等信息分析归纳第一小问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可以结合“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答案。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1750一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百分比相对份额”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说明1750—1900年间东西方制造业变化的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简要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背景,从东方与西方两个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轻、农投资分別增长了1.4倍、1倍、0.54倍。这说明

A.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C. 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 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查看答案

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A.激发了法国人极富玄想的探索精神

B.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

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查看答案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说:“通过合意缔结契约之债是因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这种交易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这反映了当时罗马法

A. 重视保护居民的意愿    B. 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

C. 注重对法律追本求源    D. 二元法律体系最终消亡

 

查看答案

如果以下表为史料探究民生问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008年-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及城镇失业人数》(单位:万人)

项目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1113

1103

1168

1221

1226

1310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886

921

908

922

917

926

 

 

A. 保障就业乃改善民生之本    B. 经济发展难以满足就业需求

C. 发展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    D. 城镇化过快增强了失业风险

 

查看答案

1942 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惟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   )

A. 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

C. 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 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