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召开帝国经济会议,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帝国特惠制”的建立
A. 体现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原则 B. 是针对经济发展的困难而制定
C. 客观刺激了世界贸易额的增长 D. 力图建立国际经济发展新秩序
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彪斯在评价美国的选举制度时说,美国已经从“每个有产者一票、每个男人一票、每人一票向一美元一票发展”。他旨在说明在美国
A. 主权在民原则受到挑战 B. 政党政治左右美国政坛
C. 选举机制不断完善发展 D. 社会契约思想面临危机
在15-19世纪世界各地区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中有自愿移民,也有被迫移民。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之间发生的移民现象,属于17世纪两种移民现象并存的路线是
A. 丁地到乙地 B. 丙地至甲地
C. 甲地至乙地 D. 丙地至乙地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是流行全国的一句口号,也是当时国人的共识。此后在中国掀起了一起全面学习苏联的运动。这主要是基于
A. 反帝反霸权的外交策略 B. 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
C. 全面建设工业化的目标 D. 建国初期的社会现实
宪政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体,所谓价值理性就是关照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权力的实现;所谓工具理性就是人们通过宪法约束政府权力,从而保障自我权利不受过度膨胀的国家权力的迫害。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想体系更多体现了工具理性这一特点。这在当时是因为
A. 体现个人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B. 实现三民主义的现实需要
C. 民主宪政是救亡图存的手段 D. 国民素质和公民意识薄弱
严复曾留学英国,回国后在天津水师学堂任弘扬文正教习,因为没有科举功名而不受重用。于是“纳粟为监生”,并“发愤治八比”,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这实质上反映了
A. 西学东渐的社会影响力消弭 B. 中国传统社会评价体系落后
C.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十分薄弱 D.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