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 . 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 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 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 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新华社北京2013年11月7日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将开启……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其中“关键抉择”是指
A.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 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实行对外开放 D.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195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 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指出:“据统计,1912—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经济法规和政策
A.扭转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B.维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的秩序
C.激发了实业家投资的热情
D.健全了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