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材料说明
A. 明朝农产品商业化程度较高 B. 明朝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C. 明朝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 D. 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唐朝元稹《估客乐》:“估客无住著,有利身则行。出门求伙伴,入户辞父兄……求珠架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诗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可以说明唐朝
A. 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已经完成
C. 长安作为商业中心地位下降 D. 各民族地区间经济交流频繁
中国古代发明的某种工具,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用力少,见功多”。这项发明
A. 是古代冶铜技术的一大进步 B. 导致唐代筒车的出现
C. 推动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 D. 促进了灌钢法的发展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B.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D.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下列史料描述都江堰的是
A. “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
B. “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C.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D.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下列图示的工具或技术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创制和应用的,其中开始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是
A. 耧车 B. 筒车 C. 犁耕法 D. 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