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粱惠王上》记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段话主要强调
A. 农时对农业的重要性 B.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 孟子的“仁政”思想 D. 男耕女织的家庭关系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 当时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 |
B | 政府直接经营一些手工行业,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乘原料,生产不计成本 | 官营手工业产品大多精美,官营手工业比较发达 |
C |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 棉纺织业成为元朝朝廷赋税主要来源 |
D |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洋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 我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因此受到了严重冲击 |
A. A B. B C. C D. D
“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 外戚、宦官权力过大 B. 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
C. 君权至上的结果 D. 中央集权所致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1958年10月,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材料四最近,浙江省永康市的荆山夏村一些村民向“新华视点”记者投诉,被永康市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荆山夏村,不顾村民们反对,拆迁旧屋占用良田,统一建造村民别墅工程。首批已封顶但尚未完工的111幢别墅群,因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成了烂尾楼,村民怨声载道。5月12日,荆山夏村村民带领记者察看“村民公墓”。荆山夏村人口1700多人,却建了两千多座公墓,而且这些公墓建成才两年多,已经是断的断,裂的裂,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按照民政部提出的每年千分之三死亡概率测算,全村葬完这批坟墓空穴至少需要近三百年。“不惜毁掉茶园,高价建造这么多的公墓这里有猫腻。”曾担任过村委会调解主任的村民夏六台说
——新华社杭州2006年5月16日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理想是什么?
(2)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二、三和四,分析当前新农村建设应注意克服哪些问题?
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在1801年时五千人以上的城镇只有106个,其全部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26%(有些资料的统计甚至比这个数字还要低)。半个世纪后,到1851年时,全国城镇数目达到265个,城镇人口所占比率上升到54%。1891年时,城镇数目增至622个,人口占到68%
——《大英百科全书》
材料二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时间 | 1821年 | 1841年 | 1871年 | 1900年 |
比例 | 32 | 25 | 12 | 7.1 |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一是煤烟滚滚,烟雾弥漫,正是煤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英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时期。二是河流的污染,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学印染工业的发展,由于工厂主只顾自己的利益,直接将污水排进河中,使河流遭到污染。三是自然环境的恶化,工业革命中,钢铁业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对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直接导致了对森林的大肆砍伐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四(20世纪)70—80年代,这些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在治理环境污染上不断增加投资,如美国、日本的环境保护投资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它们十分重视环境规划与管理,制定各种严格的法律条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和预防污染,努力净化、绿化环境。此外,还大力开展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开发低污染和无污染的工艺技术。
——梅雨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环境污染与治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人口的流动特点及其成因。这对当时英国社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三,分析工业革命造成大气、河流污染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原因。
(3)根据材料四,归纳西方国家是怎样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
(4)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已。
——摘自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二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材料三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藏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有关部门)防其出入。
——摘自明朝《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四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摘自《台湾外纪》卷十二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政策?这种政策产生于何时?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三、四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