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了《提议以洛阳为行都以长安为西京案》,内中称“……陪都之设定,在历史地理及国家将来需要上,终以长安为宜,请定名为西京”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意在
A. 力图防范西北地区的反蒋运动 B. 为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辩护
C. 借此掩盖其围剿共产党的行径 D. 准备以西北作为长期抗日的后方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曾言:铜线,铁路此两事大有利于彼,有大害与我,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争拆毁,19世纪80年代,他又言:至若火车盛行,则有驾驶之人,有修路之工。故有铁路一二千里,而民之依以谋生者而当不下数十万人,贫民之自食其力者更不可胜计。这些言论表明李鸿章
A. 主张与西方强国展开商战 B. 放弃了中体西用思想
C. 着眼于维护中国自身利益 D. 思想发生了本质变化
明初礼制中关于生活器皿方面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可用金、银,六品至九品官可用银,“商贾、技艺家器皿不许用银”。然而,这些禁令在晚明苏州松江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晚明时期生活所用器皿的变化体现出
A. 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B. 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C. 商人地位显著提高 D. 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
万历二十年,大学士赵志皋、张位言:“凡会议会推,并令廷臣类奏,取自上裁,用杜专权。”会推有称廷推,廷推(注:议题是重大人事安排)时吏部不再预先提名,由九卿各举所知,吏部汇总直接上呈皇帝裁决,皇帝则每每付之阁臣票拟。该举措表明
A. 内阁地位凌驾于六部之上 B.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C. 用人权从六部转移至内阁 D. 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史料记载,宋代漳州一带“客户则无立锥,惟籍佣雇,不能营三餐之饱,有镇日只一饭,或达慕不得食者”。这可以佐证宋代
A. 沉重的役税使得农民处境艰难 B. 人多地少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
C. 雇工群体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D. 南北间经济发展出现较大差异
周人认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天衿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主张“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这表明
A. 周人的天命观中理性成分增加 B. 天神崇拜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
C. 周人对鬼神世界保持排斥态度 D. 周人的世界观具有迷信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