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由此可知当时
A. 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 B.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基本成熟
C. 官营冶铁业较为发达 D. 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
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B. 体现了国家对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视
C. 阻碍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 说明了农耕社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
我国学者孙宏年认为“边疆观”分为两种:一种是文化上的“边疆观”,另一种是地理上的“边疆观”。对以下两幅地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 两幅地图体现的“边疆观”并无本质区别
B. 英国的“边疆观”不利于整体世界的发展
C.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中英两国“边疆观”不同
D. 清朝的“边疆观”的实质是一种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产,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健,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以上材料表明唐太宗主张
A. 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B. 完善用人机制
C. 皇权与相权相互制约 D. 注重行政规则
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国家官员。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 B.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
C. 扩大入仕之途,加强统治基础 D. 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