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在联邦议会中只要14票反对就能阻止对宪法的修改”。当时普鲁士王国占17票,其他各邦最多6票,多数邦只有1票。此规定能够通过的主要因素是
A. 普鲁士领导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B. 长期分离的德意志各邦不团结
C. 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吞并各邦 D. 欧洲各国都支持普鲁士的行为
“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只有一位君主说:可以争辩,随便争多少,随便争什么,但是要听话!”康德引用这段材料是用来
A.证明自由民主来之不易
B.强调自由是平等的基础
C.反对封建神权笼罩欧洲
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罗马共和国时期,对“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由此可以说明罗马法
A. 缺乏严格统一的刑罚标准 B. 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C. 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 D. 遵循主观意愿至上的原则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有三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三中全会: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这三次三中全会,说法错误的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B. 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C. 十四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三次三中全会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这反映了中国实行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基层民主制度
1969年,中国元帅们在讨论国际局势时,认为中国可以参考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东联孙吴,北拒曹魏”。他们的认识
A.是“一边倒”政策的延续
B.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C.是基于“中苏美三分天下势均力敌”的判断
D.与7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理念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