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

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大分岔: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

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1)因素:欧洲从亚洲获取了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利益。(答案完整给2分) 途径: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活动(扩张、掠夺)。 (2)条件;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节约了土地,提供劳动力。 (3)现象: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经典力学等科技进步。(回答四点得满分4分)   (4)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特点:整体性或全面性。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的能力。从材料“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可以看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是欧洲从亚洲获取了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利益;这是通过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造成的。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可以看出,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价格的条件;节约了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去。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工业革命在英国最先进行的条件。该问考查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内前提和条件,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归纳概括。 (4)材料一、二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体现了全球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这一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等问题上具有整体性。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前提条件和影响;探索历史的奥秘·历史史观·全球史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近村纺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材料二(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

 

查看答案

马克思在1858-1859年期间指出,在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制度下,谈不上什么大宗进口外国货。这从本质上说明了中国

A. 民众购买力普遍下降    B. 尚未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    D. 重农抑商观念仍占主导地位

 

查看答案

鉄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古代中国经济形态的主要影响是导致

A. 自然经济的产生    B. 集体耕作方式的出现    C. 商品经济的活跃    D. 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查看答案

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有一组关于魏征的镜头,其中哪一项符合史实

A. 他的仆人都身着精致的棉质长衫    B. 在会客厅摆放着一件青花瓷十分珍贵

C. 茶几上摆放着一件精美的白瓷茶碗    D. 床上叠放着花镂机织造的精美的真丝衣被

 

查看答案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主要源于

A. 适应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B. 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C. 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    D. 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