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观点认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革命”色彩,其目的似乎不是解决现实问题,亦非获取功利,而是为了摆脱神学统治,向陈旧的宗教信条宣战。按照这种说法,中世纪末期的科学探索活动( )
A.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人文主义 B.发挥着一种意识形态的作用
C.成为欧美早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旗帜 D.并未推进知识进步与社会发展
宗教改革应该说解决了一个困扰过世界大多数文明的难题,那就是怎样处理曾在社会进步中是合理的,但随着时代进步而变得落伍甚至成为障碍的旧传统。材料中的“解决的难题”指的是
A. 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 宣扬俗权至上增进民族意识
C. 旨在全面批判封建意识形态 D. 借助传统文化反对神学束缚
意大利在14世纪初书籍价格极高,用一所房子加一块土地才能购置一本文法书,甚至教皇尼古拉五世未发迹时曾因购书而身负重债。至17世纪,囊中羞涩之士购买心仪书籍已非难事,而佛罗伦萨购书上百册的家庭已超过13.6%。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背景是
A.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B. 人文精神的普及
C.资本主义萌芽推动 D.近代教育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在本性上“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这句话表明
A. 雅典城邦社会结构复杂 B. 雅典公民具有公共精神
C. 雅典城邦公民道德沦丧 D. 雅典公民具有理性精神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种怀疑、反思批判意识和以具体的经验事实与严谨的逻辑推理代替似是而非的经院思辨,以明晰的自然定律代替神秘的宗教启示的理性主义精神产生了。”此处“科学”的典型代表是( )
A.经典力学 B.蒸汽机 C.量子论 D.相对论
1954年教育部规定:“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个别地区和缺少俄语师资的可授英语;二、三年级原授英语的,可继续授英语,如有俄语师资而学生又愿意改授俄语并对英语教师能作妥善安置者,可改授俄语。”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从语言上构建意识形态
B.为“一五”计划做人才储备
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
D.促进外语教学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