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这些...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分别是:

A. 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B. 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

C. 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    D. 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

 

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察举制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是品行,如孝、廉;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是门第声望;隋唐的科举制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故A选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不是以考试成绩为选官依据,故B选项错误;察举制也不是以门第声望为选官依据,故C选项错误;科举制也不是以品行为选官依据,故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够熟练认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选官制度,同时,应该适当拓展教材知识,如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开始,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太宗时,发动了对北方少数民族突厥的战争,按照当时制度的规定,其运作程序应该是:

A. 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兵部    B.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兵部

C.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    D.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兵部

 

查看答案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 天子有权巡查诸侯镇守疆土的情况    B. 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 诸侯有朝觐述职的义务    D. 当时有诸侯“不朝”的现象发生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代匠籍制度下的工匠必须定期到官府作坊服役,在政治上社会地位低下。明代民户为三等,“曰民、曰军、曰匠”,匠户最为卑贱。其中“匠”世代不能转业脱籍,不得做官。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一四八五年),发布了班匠以银代役的法令,根据法令,凡愿出银者可以出银代役,不愿者仍旧当班,这是双轨并行的办法。清王朝建立后,于顺治二年就下令废除匠籍。班匠制度废除后,官营手士业缺乏必要的技术工匠和一般工匠,致使官营手工业逐渐趋于衰落

——转引自《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1591年,丰臣秀吉颁布《身份统制令》,严禁士、农、工、商横向流动,农民不得弃农从商,武士不可获取町人与农民身份。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着手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并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

——转引自《日本的政治进程:从明治维新到“55年体制”》

(1)依据材料指出中国和日本古代身份制度的共同特点。

(2)分析中国废除班匠制度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身份制度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宰相匡衡改“郊祀”之议:“…即于云阳(地名)立泰畸(祭天神之处)。今行常幸长安,郊见皇天,反北之泰阴,事与古制殊。又至云阳,行溪谷中,厄陕且百里……皆非圣主所宜数乘。郡、县治道共张;吏民困苦,百官烦费。劳所保之民,行危险之地,难以奉神灵而祈福祜。昔者周文、武郊于丰、镐,成王郊于雒邑。由此观之,天随王者所居而飨(祭祀)之,可见也

——摘编自《汉书。郊祀志(下)》

材料二在汉儒刘歆帮助下,王莽根据《周礼》制定了《元始仪》,它既囊括了西汉中期以来泰畴后土祠及雍地两大祭祀中心的重要祭祀,也涵盖了其他所有祠畴的功能。自元始成立,遍布于全国的祠畸就此退出了国家祭祀舞台,长安南北郊成为国家最高祭祀所在地,也是皇帝唯一需要亲临祭祀的场所。

—摘编自田天《西汉末年的国家祭祀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匡衡提议“郊祀”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郊祀”最终取代遍布全国的“祠畸”的社会根源。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单位:钱

项目

数量

备注

收入

粮食

8500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田租(上缴买物)

283

同上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

406

 

支出

兵役和徭役

2000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千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日常

4018

据战国比例推算

开支

2702

同上

祭祀等仪式

300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农民家庭是五口之家。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和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