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A. 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B. 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C. 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D. 中央失去选官用人权
据《大唐语林》记载,某人请求玄宗开恩帮女婿王某科举及第,玄宗答应。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某情况报告宰相。宰相说:“科举是为国家取才大典,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与人?”玄宗只好取消成命。这则记载表明
A. 相权对皇权有制约性 B. 礼部与宰相共管科举
C. 科考不受皇权的干预 D. 科举制度具有公平性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行省制 D. 郡国并行制
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强地方权力 B. 巩固分封制 C. 打破世袭特权 D. 加强中央集权
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A. 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 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C. 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D. 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周朝政治的本质特点之一是
A. 神权政治 B. 分权政治 C. 官僚政治 D. 族权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