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几大要素:一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几大要素:一是社会化大生产;二是技术推动;三是充分的商品化经济;四是本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有自己的土壤。明清时期“中国除了技术不够发达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的物质条件都已具备。”

据材料并结合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评析上述观点。(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其它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一: 观点:材料观点不正确 ①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实行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由雇佣劳动力市场不充分。手工工场没有成为当时中国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形式。商业资本转向购置田产,资金不足。 ③思想观念落后,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思想,使中国人丧失进取精神。 综上所述,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等条件。(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 观点:材料观点正确。 ①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流动。 ②发达的农业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手工业生产规模宏大,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商业发达。一定的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和科技巨著的问世。 商业资本异常活跃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充足的货币条件;海外市场的拓展,表明中国是当时世界范围内商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明清时,“工商皆本”新思想产生,商人社会地位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中国已具备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劳动力、市场等条件。但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没能走上发展的道路。(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对材料所属观点进行评判和论证的能力,考生首先要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判断题中所给的观点是否正确,然后作出判断作为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由分析,这实际上就是考查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的能力。这一题实际上已经在题干里给出了方向,即肯定观点是正确的,或者是否定题干中的观点,这两种是最方便说明理由的。如果肯定观点是正确的,则要说明明清时期中国已具备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劳动力、市场等条件,只是技术条件不足;若否定的话,则要结合史实论述其实各方面条件都不足以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点睛: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一般考查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的能力,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是考查的重要内容,所以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和观点,非常需要注意的第一点是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于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吞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全球通史》

材料三: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四: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商业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3)依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查看答案

顾炎武在《日知录·周室班爵禄》中说:“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这一主张

A.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 强调了爵禄制度的合理性

C.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D. 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查看答案

某思想家强调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之所以有时会违背道德本性,是因为“物欲牵蔽”,该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孔子    C. 李贽    D. 王阳明

 

查看答案

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天气异常,黄雾四塞终日。皇帝为之惊心,询问大臣,大臣回答这是因为“阴盛侵阳”,上天示警所致,“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不符合高祖皇帝留下的规矩。于是,太后之弟王凤不得不上书辞职。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因此造成了这种异常的天气。由此可知当时

①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

②“天人感应”说深入影响朝政

③外戚专权引发朝臣不满

④皇帝重用外戚力图削弱相权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而朱熹则常提“理”“气”“性”“太极”等形而上的概念。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

A. 信仰重建的完成    B. 思辨化的趋向

C. 伦理纲常的弱化    D. 普及化的实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