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萌麟在《中国史纲》中指出,“当战国开场的前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萌麟在《中国史纲》中指出,“当战国开场的前后,秦在‘七雄’中算是最不雄的一国……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狄之俗。”

《史记》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材料二:“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札子》

材料三:臣(司马光)向上曾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356

(1)指出“战国开场”时秦的“国情”。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措施使秦民大悦“家给人足”?

(2)材料二、三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国情:七国之中最落后的国家,文明程度较低。 重农抑商,废井田,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耕织 (2)问题:应不应该实行募役法。 理由:材料二主张实行募役法,理由是可以不夺农时,发展农业。材料三反对,其理由是募役法“宽富而困贫”、“使民失业”。 (3)成:顺应时代潮流;败:大地主、大官僚、保守派反对,过于激进。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对历史现象的比较分析能力。 (1)“战国开场”时秦的“国情”,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秦在‘七雄’中算是最不雄的一国……秦人还不脱狄之俗”分析得出。商鞅变法中使秦民大悦“家给人足”的措施,可以联系教材所学,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方面来回答。 (2)根据材料二中的“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等信息看出主张实行募役法,理由是可以不夺农时,发展农业;根据材料三中的“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等信息可以看出反对实行募役法,理由是募役法“宽富而困贫”、“使民失业”。据此可以回答出材料二、三争论的问题以及各自的理由。 (3)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可以根据上述对材料的分析,再联系所学,根据教材内容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太祖)又曰:“……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虽多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毋得议设丞相,臣下敢以此请者,置之重典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后之人君,认为天下利害之权皆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私利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产业,传之子孙,享受无穷……然,是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织)机一张,织诸色紵币,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后(织机)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明)张翰:《松窗梦语·异闻记》

材料四要把政权的强弱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兴衰区分开来。明朝政权衰败的时候,恰恰是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我概括明朝到清朝这个大变革有两句话,叫作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明初中央机构的特点是什么?图中是什么机构?反映了什么阶段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他还提出了什么经济思想?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中“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的理解。“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查看答案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工具和古代耕织图

材料二:《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论及秦曾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材料三……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潮流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转型角度看,秦所取得的“大大的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的“成就”主要指什么?

(3)材料三中“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是指什么思想局面?

(4)材料一和材料三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钱穆以为,“总之,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下列分别体现“宋以前”与“宋兴以来”艺术形式特点的是

A. 彩陶画与汉赋    B. 话本与小说    C. 唐诗与风俗画    D. 楚辞与文人画

 

查看答案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 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深厚    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查看答案

史载,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把独创的纸向汉和帝呈献,后世称之为“蔡侯纸”。《后汉书·蔡伦传》记载:“元初元年(汉安帝的年号,公元114年),邓太后以(蔡)伦久宿卫,封为龙亭侯。”综合上述材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蔡伦因造纸而封侯    B. 蔡伦发明“蔡侯纸”

C. “蔡侯纸”是最早的纸    D. “蔡侯纸”很快普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