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经济发展”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
A.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是礼制的象征
B. 汉代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管理
C. 唐代出现唐三彩,制瓷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D. 明清时期,出现青花瓷,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非欧
“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段话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A. 筒车 B. 翻车 C. 曲辕犁 D. 水排
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A. 农业采用集体耕作方式 B. 绝大多数土地属国家所有
C. 手工产品主要供应市场 D. 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
在当今农村,我们仍能看到铁犁牛耕的场景,历史上,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A. 神话传说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唐朝时期 D. 宋朝时期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国遗书》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些显著的变化?
(3)为了材料四中的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
(4)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什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战中)苏联石油工业相继出现生产下降、开采下降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苏联的强项是资源潜力,德国的优势在于技术能力。为保卫国家主要的工业力量,苏联工业向东部地区转移,高加索,特别是巴库的石油设备也在东迁之列。苏联向东部疏散了600车皮的石油设备,德军占领高加索6个月后生产不出1吨石油,此举有利于粉碎德国占领高加索战略资源的企图。为满足军事需要,苏联采取的措施是,后方“液体燃料尽可能用煤气代替,汽车尽量使用固体燃料”。1941年8月到1945年9月,由美国《租借法》提供的航空汽油是苏联自己产量的1.4倍。为避免两线作战而采取的“先德国、后日本”的战略方针为苏联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间接支持。在对德石油斗争中,苏联不仅保存了本国的石油潜力,而且使国家石油工业在受到战争冲击的条件下继续发展。
——摘编自王绍章、李爽《石油战: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苏德战场》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中苏联保存本国石油潜力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石油战”对二战战争进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