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谢肇滿在《五杂俎》中记载:“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由此可知宋朝茶叶贸易的最大收益是
A.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提高边境人民生活水平
C. 提升了自身军事战斗力 D. 改善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 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C. 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 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 )
A.导致宋代民间贸易严重退化B.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
C.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D.促进了宋与边疆的贸易往来
战国时期,为了供应军队日用的需要,军队驻扎的地方,往往成为商人逐利之场,逐渐形成了一种小的市聚,谓之“军市”,由军方设置令进行管理并对商人收取租税。这反映了
A. 军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 商人具有充分自由和最大利益
C. 军市解决了军队的经济问题 D. 各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反映
清代,广东成为严重缺粮省份。雍正时有人说,广东“即丰收而乞籴于(广)西省犹不下一二百万石”;乾隆后,广东尚有进口洋米。这一情况的发生表明当时广东
A.自然灾害较为严重 B.赋役改革成效不大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政府抑商政策废止
据统计,1872~1913年间,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幕僚,绝少是土地主”。上述现象研究的视角是
A. 偏重用政治因素解释经济现象 B. 用过头的方法描写历史的真实
C. 社会阶层的划分决定经济发展 D. 研究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