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生态环保是一个亘古至今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家的崇尚自然、儒...

生态环保是一个亘古至今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家的崇尚自然、儒家的仁义思想、宗教不杀生的观念在我国古人的环保思想上都有一席之地,并上升到政治、法律的高度,甚至提出不重视环保“不可以为天下王”。许多朝代都设过虞、衡机构,有山虞、泽虞、川衡、林衡。山虞、林衡分别负责山林环保政策法令的出台和执行。泽虞、川衡类似,只不过是管川泽鱼鳌而已。古代环保立法可以追溯到夏禹执政时期,而秦的《田律》则被看成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法”,此后历代大多有相应的环保法规。

在古代环保法中,似秦朝《田律》中“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之类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它体现出小农经济时代生态意识中不违农时而增加农业收入的现实功利主义。因为功利主义,唐朝出现了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因为功利主义,新航路的开辟给中国带来了改善生存的机遇,又变成了恶化生态的“契机”……

——改编自互联网

材料二  秦岭渭水滋养十三朝古都,形成历史上“八水绕长安”的生态佳话。唐长安因渭水而繁盛,却又因水而被迫迁都。……宽阔的朱雀大道,宏大的正规城市,建设城市养活城市,让高大的秦岭、八百里秦川不胜其负。弱小的“卖炭翁”受城市富贵者所累,但 “伐薪烧炭南山中”累倒的却是巍峨的秦岭呀!以至于唐代末期需要伐木时,要到今天山西境内的岚县才能找到高大木材。长安城从汉唐时期就一直沿袭饮用井水的习惯。到宋元时期,井水污染已经非常严重。明代的水环境整治曾一度出现过好转,但及至清代,由于土地兼并,大批失地农民深入秦岭伐林垦荒,生态又一次遭受严重毁坏。近代,孙中山提出南水北调,引汉济渭。而今,引汉济渭工程已在2009年启动。

——改编自纪录片《大秦岭·感恩秦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法规方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秦岭在中国历史上遭遇的生态问题;陕西省出品《大秦岭》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1)特点:①以儒道及宗教思想为依托;②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③有相应的立法和执法机构;④从夏朝开始历代大多比较重视环保;⑤以山林川泽保护为主;⑥带有小农经济时代的现实功利主义;(任答五点得)(2)评析:①出现的原因——长安城市建设用木量过大;城市生活用木的不断增加;土地兼并使农民伐林垦荒种地等;②造成的影响——秦岭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渭水水量大量减少;长安被迫迁都; 井水污染非常严重;③应对的措施——加强对水环境的整治;保护植被,退耕还林;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的破坏;加快引汉济渭工程。意义:①增强国人生态环保意识;②对今天西安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进行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③对国家引汉济渭工程进行肯定。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政府与生态自然环境,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1)本题考查中国环保法规的特点,从材料中“道家的崇尚自然、儒家的仁义思想、宗教不杀生的观念”、“ 许多朝代都设过虞、衡机构”、“ 古代环保立法可以追溯到夏禹执政时期”、“ 体现出小农经济时代生态意识中不违农时而增加农业收入的现实功利主义”“ 提出不重视环保“不可以为天下王””归纳;(2)本题第一问要求评析秦岭遭遇的生态问题,学生从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影响 、应对措施等方面来概况即可;第二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从增强环保意识、国家政策的正确性肯定等方面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朝谢肇滿在《五杂俎》中记载:“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由此可知宋朝茶叶贸易的最大收益是

A.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提高边境人民生活水平

C. 提升了自身军事战斗力    D. 改善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查看答案

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 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C. 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 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查看答案

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   )

A.导致宋代民间贸易严重退化B.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

C.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D.促进了宋与边疆的贸易往来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为了供应军队日用的需要,军队驻扎的地方,往往成为商人逐利之场,逐渐形成了一种小的市聚,谓之“军市”,由军方设置令进行管理并对商人收取租税。这反映了

A. 军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 商人具有充分自由和最大利益

C. 军市解决了军队的经济问题    D. 各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反映

 

查看答案

清代,广东成为严重缺粮省份。雍正时有人说,广东“即丰收而乞籴于(广)西省犹不下一二百万石”;乾隆后,广东尚有进口洋米。这一情况的发生表明当时广东

A.自然灾害较为严重                 B.赋役改革成效不大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政府抑商政策废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